關鍵字本版主持:李鴻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開會議,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征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花店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在此之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
   “383”改長灘島革方案亮點
   “383”改革方案包含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媒體之所以解讀為“中國新一輪改革路線圖”,是因為它確立了改革的目標、對象、具體措施,並找到了突破口。按該報告,新一輪改革目標是建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房屋二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體措施是推動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創新企業體制的“三位一體”改革。
   “三位一體”改革的關鍵,就在於“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此必須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稅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體制以及對外開放等八個重點領域的改革二胎。而涉及上述八大領域的,還有三大改革突破口:放開準入,引入外部投資者,加強競爭;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設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體土地入市交易。
   這份報告一齣,立刻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關註,人們從不同角度解讀報告所蘊含的改革指向:有人關註廉潔年金制度,有人關註涉及電信、能源等基礎產業的調整與改革,有人關註金融體系、財稅制度、國資管理改革,有人關註“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制度,還有人註意到實現大學“去行政化”,而更多人關註土地制度改革,有關政府征收土地及“小產權房”補繳出讓金的表述,已引來A股市場的“及時反應”。
   其實,該報告早在10月1日出版的《中國改革》雜誌上就已全文刊登。這幾天在媒體上“突然走紅”,除國研中心的官方背景外還有一個原因:作為該報告領銜人之一的劉鶴近期被“曝光”為三中全會經濟方案的主要起草者,市場因此揣測國研中心的報告有可能與三中全會報告大面積重合。但也有媒體從政府高層智囊口中獲悉,報告基本以國研中心的自主研究為主,屬於提供給中央參考的“眾多咨詢報告之一”。市場對本次全會的期望可以理解,但不應因為國研中心的官方智庫背景和該報告系統性的經濟政策而做“過多猜測”。
   當然,也有潑冷水的。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認為,由於課題牽頭人身份特殊,竟引來市場眾多遐想。一方面說明市場渴望,對改革有很強期待;另一方面說明市場浮躁,對中國政情不瞭解。固然,文中有些建議反映了人們某些期待,但瞭解中國政情的人,都很清楚,它“只不過是研究報告”。作為前國家統計局局長的邱曉華講這番話,同樣耐人尋味。
   “民粹”不是改革對象
   無論如何,“383”改革方案的廣度、深度與力度,以及人們對該方案各個層面的解讀,都表明瞭社會對三中全會的期待,客觀上也印證了深化改革的迫切性與艱巨性。而就在輿論關註該報告的改革方案時,也註意到了該報告領銜人之一劉鶴此前發表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文,《新快報》在轉載時提煉的標題是“劉鶴曾撰文批民粹主義腐蝕劑 放鬆民眾奮鬥決心”。
   這篇文章是劉鶴負責的另一項重要課題研究報告的總結。文章從歷史大視角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針對中國具體情況提出了三點很有價值的政策思考與建議。至於批判民粹主義,只是在提到“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危機的前兆”時有所涉獵。劉鶴認為,當較少數的人占有較多的社會財富,生產資料名義所有權和實質支配權分離,權力集中到虛擬經濟領域極少數知識精英手中時,公共政策空間就被擠壓得很小,發達國家政府所採取的民粹主義政策通常是危機的推手。
   民粹主義政策改變了大眾的福利預期,加大了對政府的依賴,也放鬆了自己的奮鬥決心,是效果極其負面的腐蝕劑。由此產生的致命問題是,一旦大眾的福利預期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很快發生逆轉,並形成蔑視權威、拒絕變革和仇視成功者的強烈氛圍。與此同時,超出收入能力的過度財政負債和福利主義相應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政府和民間相互影響。
   請註意,劉鶴在文章中所批判的是發達國家政府的民粹主義承諾。媒體轉載舊文,也許能夠幫助公眾從另一個側面瞭解改革方案領銜人的思想和觀點,但兩份報告之間缺少清晰可見的邏輯關係。儘管當今社會不乏民粹主義,但至少現在為止,它還沒有“資格”成為改革的目標和對象。
   中國改革的迫切問題,正如“383”改革方案所言,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明晰權力與權利的邊界,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社會當前的矛盾,不是福利過剩而是保障不足,不是權利贏餘而是權利貧乏。同樣是病,中國的病情與發達國家不一樣,人家得的是“民粹富貴病”,我們得的是權利“營養不良症”。
   “民粹”只是間歇性插曲
   不過,既然提到了民粹主義,就有必要對這個詞作出一個基本的定義。按英國學者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一書中的觀點,概念上尷尬的不確定性,恰恰是民粹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以美國人民黨的民粹主義政治,俄國民粹主義“到人民中去”的教訓,拉丁美洲、加拿大以及當代的新民粹主義為案例,進行徹底的病理切片式的透視後,保羅·塔格特形成結論,認為民粹主義之中有一個暗示性的中心地區的構想,人民位居於中心地區,民粹主義賦予人民以創造性和依靠性的作用。它有時是進步的工具,但也是保守的工具;是民主主義者的工具,也是獨裁者的工具;是左派政黨的工具,也是右翼勢力的工具。
   按保羅·塔格特的標準,羅馬共和時期的格拉古運動恰恰具備民粹主義的特征。當時的羅馬摧毀了強敵迦太基,搞定了東邊的希腊對手,浩瀚的地中海已成為羅馬人的“內海”,可以說是四海升平。但貴族集團占有國家資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羅馬普通公民從戰場上歸來後發現,自己已失去了土地,同時也失去了以服兵役繳納直接稅的義務,失去了作為自由羅馬人的尊嚴。
   格拉古出身於名門望族,完全可以沿著祖輩的足跡擁有當執政官進元老院的遠大前程。但強烈的使命感使他競選代表人民利益的護民官,“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在競選時他提出農地改革法案,限制貴族占有國有土地,而將多出的部分分租給平民。同時法案還規定成立一個三人委員會,受命全權進行土地改革。
   但在改革進程中,格拉古以人民的名義,罷免了一個利用否決權與他作對的同僚的職務。這裡的“人民”在法律上相當可疑,因為護民官是人民選舉出來的,法律並沒有許可一個護民官使用“非常手段”解除另一個同僚的職務。於是,“人民”開始懷疑他有專制傾向。他最後的命運定格在卡皮托山的集會上,被貴族派的人用亂棍打死。這一天,共有300多人死於棍棒和石塊。這是羅馬放棄君主政體400年內,第一次在內部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流血暴亂。
   這也是有關改革遭遇“民粹”的寓言式的案例。“民粹”只是間歇性出現的插曲,雖然宣稱代表人民利益,卻常以人民之名破壞或者藐視人民制定的法律。與此同時,“民粹”又由反對的一方來定義或者確認,當貴族們在元老院里假裝正義地捍衛法律時,他們內心卻在竊喜保住了自己非法占有的國有土地。
   假如歷史是一條長河,研究歷史的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跳到歷史事件的航船上,但他終究只是一個看客,無力改變歷史航船的方向。格拉古運動以流血悲劇收場,貴族與“民粹”矛盾激化,互不妥協,最終損害了羅馬共和政體。當元老院死死抱住那既得利益不放時,改革演變為革命,馬略、蘇拉、龐培等軍事強人粉墨登場,然後由凱撒收拾殘局,以人民的名義徹底埋葬人民的共和國。這是互相確認又互相對立的雙方誰也不願看到的結局,但願對當今社會的既得利益集團有所警示。
   中國社會當前的矛盾,不是福利過剩而是保障不足,不是權利贏餘而是權利貧乏。同樣是病,中國的病情與發達國家不一樣,人家得的是“民粹富貴病”,我們得的是權利“營養不良症”  (原標題:當改革遭遇“民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53okvzs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